2025 年 7 月 28 日,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内,随着法槌落下,备受关注的俄罗斯籍留学生萨沙(化名,未成年人)、米沙(化名)故意毁坏财物一审判决尘埃落定。萨沙获刑六个月,米沙获刑七个月。这起案件的处理过程,不仅是一场法治的实践,更彰显了中国律师的专业素养、司法机关的人文关怀与国际化视野,成为中国涉外法治建设的生动注脚。
案件始末:一时冲动酿恶果,司法机关快速响应
2024 年 12 月 18 日深夜,钱塘江畔的静谧被打破。浙江理工大学的两名俄罗斯籍留学生萨沙与米沙,为寻求刺激,对停放在路边的四辆车辆实施了砸毁行为,并盗取车内财物,造成车主共计一万三千余元的损失。其中,车主王先生的中华车已使用多年,承载着一家人的诸多回忆,情感价值深厚,这让王先生在得知车辆被砸后心疼不已,也为后续的赔偿协商埋下了抵触的种子。
案发后,车主们第一时间报警。杭州市下沙派出所接到报案后,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,民警们连夜奔赴现场勘查取证。钱塘分局随即立案侦查,凭借高效的侦查手段和精准的线索研判,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,并在浙江理工大学校园内将萨沙和米沙成功抓获,从报案到破案,整个过程迅速利落,展现了中国警方强大的办案能力和维护社会治安的坚定决心。
律师风采:专业护航,细节之处见真章
上海诺迪律师事务所的徐文律师和杨丹律师接受萨沙、米沙家属委托后,迅速投入到案件处理中。他们深知这起涉外案件的复杂性,从接手伊始就制定了周密的工作方案,其专业水准在案件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充分体现。

徐文律师

杨丹律师
在案件初期,两位律师往返沪杭两地十余次,马不停蹄地与承办警官沟通,详细了解案件的来龙去脉和损害后果,只为建立对案件的完整认知。他们高频对接司法机构,及时掌握办案进展和证据情况;多次会见犯罪嫌疑人,直接获取其陈述和需求;积极联系家属,了解当事人背景和家属诉求。通过多维度的沟通与信息整合,全面掌握了案件的每一个细节,为后续工作筑牢了事实和法律基础。同时,他们还向当事人和家属提供精准的法律咨询,详细解释案件涉及的罪名认定、诉讼程序等法律问题,帮助他们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,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误解或做出不当行为。
进入强制措施阶段,律师团队围绕 “羁押必要性” 展开了一系列专业操作。他们首先向公安机关积极申请取保候审,试图通过非羁押方式保障当事人的自由;在申请未获批准后,又迅速向检察院提交《不予批准逮捕法律意见书》,从案件情节轻微、社会危害性小等多个角度,有理有据地争取不批捕;即便在批捕后,他们也没有放弃,马不停蹄地提交《羁押必要性审查意见书》,持续论证羁押的必要性存疑,尽最大努力维护当事人的人身权益。
在案件推进过程中,律师们更是将专业与细致发挥到了极致。他们既关注当事人的基本权益,又注重通过行为引导构建 “认罪悔罪、积极赔偿” 等从轻量刑情节。一次会见时,米沙表示胃不舒服,杨丹律师立刻向看守所反映这一情况,在她的推动下,看守所迅速安排医生为米沙进行检查和给药,保障了当事人的身体健康。而当得知萨沙在检察官会见时有吹口哨的行为时,徐文律师在会见中耐心向萨沙说明,这种行为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,反复嘱咐他一定要改掉这个坏习惯,以良好的态度争取宽大处理,避免因行为不当影响司法机关对其态度的评价。

不仅如此,律师们还积极安抚家属与当事人的情绪。他们通过持续的沟通,缓解家属的焦灼;鼓励萨沙和米沙在羁押期间继续看书、学习,保持积极的状态,以此体现他们接受教育、真心悔改的意愿。在协调赔偿事宜上,律师们更是付出了巨大努力。面对初期对赔偿方案较为抵触的王先生,他们多次上门沟通,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,向王先生阐释两名留学生的悔罪态度和赔偿诚意,最终促使四位被害人均接受了赔偿方案并签署《刑事谅解书》,为当事人后续的量刑争取到了有利条件,也让被害人的损失得到了合理补偿。
司法温度:人文关怀与国际化视野并存
中国司法机关在处理这起案件时,充分展现了人文关怀和国际化水平,让冰冷的法律条文有了温度。
考虑到当事人是俄罗斯籍,其家属对中国法律和司法程序不熟悉,内心充满焦虑与不安。杭州铁路运输检察院在律师的沟通协调下,积极组织了一场特殊的见面会。检察院工作人员、律师和翻译人员三方共同参与,与远道而来的俄罗斯母亲们面对面交流。会上,大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向家属们详细解释了中国法律的规定、诉讼程序以及相关案情、罪名、量刑考量等内容,对家属们提出的每一个疑问都耐心解答。这场见面会有效缓解了家属的不安情绪,也让她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司法的透明度和公正性,间接促使当事人更加配合案件的处理。
在案件审理过程中,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充分考量了萨沙和米沙的认罪悔罪态度、积极赔偿情节以及萨沙系未成年人等多重因素,采纳了检察院提出的较低量刑建议,作出了公正的判决。庭审中,法官还专门对未成年的萨沙进行了法庭教育,引导他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,让他明白无论身处何地,都必须遵守当地的法律。
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司法判决书没有判决附加驱逐出境。同时,依据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保护规定,萨沙的犯罪档案将被封存,不对外公开,他刑满释放后仍可以在我国继续深造。萨沙本人也非常喜欢中国,表达了出狱后会继续联系学校完成学业的愿望。这一处理结果,既维护了法律的威严,又体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,也充分考虑到了当事人的未来发展,展现了中国司法的包容与开放。
案件影响:多方受益,为涉外法治建设添砖加瓦。
这起案件的妥善处理,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。
对于萨沙和米沙来说,法律的制裁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性,明白了在异国他乡遵守法律的重要性,这将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,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改过自新。对于四位被害车主而言,他们的财产损失得到了赔偿,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,切实感受到了司法的公正与力量。
从社会层面看,此案向公众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:中国司法机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决心坚定不移,无论行为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,只要触犯法律,都将受到应有的制裁。这不仅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正常秩序,也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,起到了良好的法治宣传教育作用。
在涉外法治建设方面,这起案件无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它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在处理涉外案件时,能够有效应对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,通过专业的法律服务和人性化的司法举措,平衡各方利益,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。这为今后处理类似涉外案件树立了标杆,将推动中国涉外法治建设不断完善。

在国际层面,此案的妥善处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法治的开放性与包容性,以及中国司法的公正与温度。这有助于提升中国法治的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,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法治的了解和认可,为中外人员往来和国际合作创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。
这起发生在杭州的涉外案件,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中国律师的专业担当、司法机关的人文情怀以及中国法治的国际化水平。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“法不容情亦有温度” 的深刻内涵,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涉外法治建设道路上的坚定步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