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将食物储存在地下,也将食物储存在技术中。”随着智能化、机械化在粮食后期生产中的应用,不仅实现了粮食烘干过程中粮食损失的减少,而且我国粮食储存设施的功能不断完善。如今,小麦仓储已经实现了减损增效的目标。
这座华北地区的大型粮食仓储仓库,有40个高大的单层仓库,容量达55万吨。沿着高大平房仓库外的侧梯行走,登上仓库大门进入仓库,一股独特的醇厚清凉的谷物气息扑面而来。据了解,低温储粮方式可以有效对小麦进行“冻龄”,保证小麦的营养和新鲜度,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。但要实现准低温,其背后的技术并不简单。
小麦绿色保鲜储存技术,也就是说夏天的时候,仓库里的小麦还在冬天,粮食基本处于休眠状态。低温抑制害虫、霉菌生长,实现“绿色储粮”。
除了“锁鲜”储存外,对粮情的实时监控也不能马虎。储区各库房及库内每粒粮食的温度、湿度变化如何?是否有虫害等发生?这里粮库管理信息系统上可以清楚的看到。库区每个仓库均匀分布着数百个传感器,通过传感器可以将实时数据传输到后台系统,工作人员可以在电脑前远程查看粮食的温湿度。
通过存储区和仓库内安装的高清摄像头,工作人员可以24小时查看仓库内外的实时情况,并对截获的视频流和抓拍的图片进行大数据分析和比对。如果出现异常情况,系统会发出警报,并推送异常粮情情况。保管人员可以第一时间获知异常点,进库检查,分析原因,进行针对性处置。
据了解,目前,我国在粮仓升级改造中大量使用储粮新技术,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。国有储备粮企业储粮周期综合损失率降至1%以下。